Saturday 14 April 2012

「拜碼頭」的正面意義



考前比賽前,很多家長不免憂心忡忡去找耳語中的名師加持一下,這樣到底好不好呢?
我個人覺得,這沒有絕對的利與弊,有些因素取決於小朋友們(先不要知道比較好的、每個專業界或多或少都有的)潛規則、有些則取決於學生們自身的準備與實際上名師們的專業修為。
正向地來看,這不失為一種磨練。
因為在台灣,學生們每星期上一次個別課都是一對一上課,無論是在學校琴房或是在老師家/老師的工作室,這樣的「環境」都不會有:1)不熟悉的評審老師2)不熟悉的鋼琴3)不熟悉的較大場地;簡言之,演奏經驗(包括演奏、比賽、考試)不足的學生,很有可能就在這種情況下「先學會了緊張」
我所謂的正向意義就是從「『類』大師班」(semi-masterclass)的角度來看的-即使一個曲子練得再久、多少次模擬考、上台演奏、比賽都彈得很好,仍舊不保證下一次現場演奏就一定能打包票,這就是現場演奏的關卡與魅力。我們要練到百分之五百,上台才有可能穩紮穩打。(註一)
只要有觀眾-哪怕是一個人-也能達到「練習上台」的作用,更何況是一位不熟悉的老師呢?
大家應該多少看過在公共場合好像對環境無感、大剌剌吵鬧恣意搗蛋,一旦被糾正就脹紅了臉、卻又不敢承認的小孩或青少年吧?

台灣很多的小孩從小並未能有適當的機會、或鼓勵去「獨當一面」、去認清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與相對應負的責任、還有什麼時候可以向什麼樣的人求助(我自己也有這種體驗,所以更加感同身受,並不是在指責現在的爸媽和小孩),於是對自己的責任與能力毫無知覺的小孩對學習抱著逆來順受或逃避的態度;真的到了要考試、比賽的時候就像是被打鴨子上架一般地痛苦,智性與情緒上都無法處理正向的挑戰與負面的過度競爭。
坦白說,許多小六、國三、高三生要用來升學考試的曲子真的已經練了至少一年了。如果老師的專業能力是能夠完全「涵括」這個曲子的技巧面、內涵、與表現面的話,那麼該改的、該盯的、改不過來的,基本上已經呈現良性或惡性循環的狀態;再者而且台灣的小孩們很少從小被鼓勵思考、表現自己的美感、也很少能夠有機會學習跟老師「討論『為什麼』要這樣表達」,於是所謂「一首曲子『磨很久』」多少變成負面的情形。
於是這一年的備戰往往成為關愛孩子的父母親的煎熬--大家要知道,尤其在旁人耳中是沒有「好聽」的練琴的,只有「有效」的練琴、企求每一分一秒都有效的練琴。然而,大家拿來考試的曲子不都是世界名曲嗎?不客氣地說,大部分相對於手中的名曲來說,肢體心靈能量都不見得很夠完備的學生們簡直像是扛著火箭砲一般,剛學會發射就要能打中戰鬥機呢!
世界上沒有最完美最討好的必勝曲目,只有適合你「執行」並「表現」的曲目,音樂演奏一定要有發自內心的動力才能打動人(打動評審給你好成績啊~)
我個人贊成,在原來的主要的指導老師許可、鼓勵、而家長經濟能力又能負擔、在學生已經練好的情況下,前去請教「非規律上課」的老師,多一雙耳朵,多一些意見與建議,但請不要忘記你的老師是怎麼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地陪著你把曲子練起來喔!(也要感謝爸媽、兄弟姊妹、甚至鄰居忍受你練琴.....)
(註一)但是一次百分之百的成功演奏其中只有百分之八十是演奏者自身能控制的,另外的百分之二十取決於(考試、比賽)評審的專業度或是(演奏)觀眾領不領情-因為有「流行、討好,卻不盡然合乎作曲家原意」的詮釋喔~